欢迎您访问哈尔滨开放大学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哈尔滨开放大学 –> 教育教学教育资讯

“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师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互联网无所不在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未来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社会属性、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进行了一场以“未来教师”为主题的高峰学术对话。这里精选了部分现场观众提问,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运用,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那么未来的教师是否还需要专门的培训?

赵勇教授:上过师范的老师和没上过师范的老师到底有没有差别,美国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大批人认为师范教育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岗前培训几天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师范教育存在的原因是教师工会在保护自身利益而已。任何时候,从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有一些经验和经历,是不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式的培训,我认为不一定。

也许未来510年,我们谈的还是同样的问题。每一次有新的技术出现,如收音机、电视机、多媒体、互联网,我们都会讨论这会不会改变教师的形态,所以今天讨论的问题都是曾经讨论过的。到现在为止,教学形态、教育形态基本上还跟以前一样,510年以后,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继续讨论类似的事情。技术发展到现在,教师形态到底能不能改变以及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改变有两种理由,一种是恐惧式的改革,另一种是希望式的改革。恐惧式改革,就是如果不改革,学校就没了,教师就没饭碗了促使的改革。到底应不应该改?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为了更好的明天,我们应该改。想要改变教育形态的教师,一定是有教育担当的人。不是恐惧式的理由,而是希望式的理由促使教师改革。

问题二:余老师提到,在数据时代,获取知识的关键在于科技,而不在课堂。如果缺少了老师的组织和监督,学生会自觉利用网络学习吗?

余胜泉教授:老师的陪伴是教学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会替代老师传授知识,并不是说技术会取代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形态。老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学生在老师的陪伴下,完成这个流程。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知识,并且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协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机会。我们需要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授性的功能会被电脑所取代,并不是老师的教学功能被机器取代。老师的陪伴、组织,对中小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的学习形态一定是学生线上学习,老师线下的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形态。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在做互联网教育?我接触过很多企业的老总,我告诉他们,不要只是在课外下工夫,企业要想办法把学校的围墙打破,进入到学校教育中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要融入到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把老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物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我的希望。

问题三:新东方教育和学而思培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跟公立的传统学校有一些不同,您认为他们是在做真正的教育,还是在加剧应试教育?

余胜泉教授:新东方和学而思培优他们得到了市场的欢迎,说明他们满足了一部分群体的市场需求,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纯市场机制会带来很强的社会外部性,他们与传统学习教育做竞争时,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在重构公立教育的生态体系,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正。随着校外机构的实力越来越强,教育质量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个家庭所能付得起的补习费用的层次。有钱人的子女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育辅导,获得快速的发展,而那些没钱的家庭,子女就得不到这种补习机会,造成了新的社会分层。这是课外辅导机构带来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学术上叫影子教育。

影子教育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不是打压这些机构,核心是学校要转变观念,通过公共财政购买的方式,让这些机构进入到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农村地区,我们就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让这些机构进入到偏远地区的学校,提升农村教学质量。这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因为他们有市场竞争的压力,教研活动做得认真,对待学生态度友好,了解学生的个性。今后的趋势,应该打破学校的围墙,使得互联网的服务、社会机构的教育服务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学校的教育服务必须要由老师来提供,这是我们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慕课,它本身没有技术上的创新,技术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东西,真正创新的是生产关系。学生可以不从本学校获得教育,社会机构、名人都可以提供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可以由全社会供给,就像学校后勤一样,以前学校的后勤全是本地老师来做,态度不好、质量不高、价格昂贵,现在由外部机构来提供后勤服务,质量好、价格便宜。

今后,学校会出现教育供给服务的社会化。课程供给、文凭颁发,都会出现社会机构的竞争者。互联网使得我们的教学服务,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北京市开展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招标一些大企业、培训机构、科技馆、博物馆、大学等,为学生设计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课程设计的精细程度,比很多学校自己设计的课程好。学生在校外学习,学完以后认证学分。这实际上就是教育供给服务社会化的一种体现。

未来社会培训机构和政府、学校要相向而行,彼此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针对同一波学生的重复性教育关系,而应该成为有机的、融合互补的关系,成为学生教学成长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一个机制问题,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产业能够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也能够达到提升,纯市场经济社会外部性也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