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哈尔滨开放大学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哈尔滨开放大学 –> 教育教学教育资讯

【中国教育报】电大“开放”之后 ——透视南通开放大学转型路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4日  

       “‘电大’曾经辉煌过。”南通开放大学的老师们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各大企事业单位上至领导下至职工,排着队来报名、整建制开班的盛况。

      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大学的诞生为众多群众圆了大学梦,但是走到今天,在一个银行营业员都要本科甚至研究生起点的时代,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许多基层“电大”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一批“电大”更名“开放大学”,进行试点探索。教育部又在今年年初出台《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要“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向社会最大程度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一系列的契机使南通开放大学意识到,改革远不是换个名字那样简单,要想刷出自身的存在感,唯有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到真正的开放。

      放低身段,向企业问需求

今年1月,南通开放大学的教代会上,教务处处长刘海涛抛出一份提案——在学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原本沉寂的会场顿时炸开了:“我们又不是试点单位,为什么要做?”“政策、经费、资源全没有,怎么改?”“还是等等别人的经验吧。”

在一片质疑声中,刘海涛的提案获得了校长张建锋的支持。张建锋掷地有声地说:“学生不能等,将来聘用他们的单位也不能等,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责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开放教育功能外,南通开放大学中高职教育日益占据半壁江山。“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学业挫败,刚开始多少有些失落彷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况且他们很大一部分将来要在本地就业、生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这些资质平凡的孩子人生也能够出彩。”该校党委书记刘启东解释说。

说做就做,在国家指定的试点单位都还在探索、没有多少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凭着对现代学徒制最朴素的理解,改革开始了。各学院负责人自愿也好,被迫也罢,都开始去敲企业的门。

“本来挺忐忑的,不承想企业那边正在为用人的事犯愁。”该校机电学院院长陈晓军相中的江苏永达电力电信安装公司是全省电力民营企业的龙头,随着公司发展和行业规范,过去那种“初中毕业能干活就行”的招工方式不再适用,但是有学历又有技能的人才却迟迟补充不上来。公司曾经尝试过和一些重点大学合作,但毕业生和企业对彼此的预期均相去甚远,最终不了了之。

听说可以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永达公司与机电学院一拍即合。企业参与招生,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约明确学徒身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制定考核标准……今年45日,从2015级学生中选出的30人正式组建“永达电力班”,进驻企业学习。

为了使培养内容更贴近企业需要,陈晓军积极争取省开放大学支持,在全省系统内统一教学计划的体系下首开先例,获得电气自动化专业自主设置课程试点权限,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开设“电气试验”和“带电作业”两门全新课程,在企业中由师傅讲授、考核,3年共计划开设6门这样的课程。

“上午跟着师傅去工地,下午在企业上课。”这种新方式让学生朱佳豪对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他在工地上发现问题,经老师指点,和同学一起研究解决办法,一举拿下国际奖项,还被吸收进企业质量控制小组。

苦练内功,专注内涵建设

改革的根本在人。那次教代会上,不光院长心里打鼓,老师们也顾虑重重。推行现代学徒制,直接结果就是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不是把学生往企业里一送就完了。”机电学院教师吴长贵说。在他看来,改革把老师也推向了竞技前台。“以前,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几乎不会反馈到一线教师这里,现在你教了什么,教得怎么样,学生到企业一动手立刻显形。还有,在频繁的接触过程中,你能不能跟企业对上话,都是全新的挑战。”

经管学院教师韩双双告诉记者,在刚过去的暑假里,学院很多人都没有休息,而是到会计师事务所“上班”。“因为这个学期有几门课是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人一起讲,两个老师孰优孰劣,学生有比较,压力很大”。

“有了一流的‘师傅’,才能为打造一流的‘徒弟’做好铺垫。”建筑学院副院长张珂峰告诉记者,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挖来了拥有多年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目前建筑工程技术的8名教师,都拥有顶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招标师等。

与企业同台竞技,给教师带来压力,也增加了动力,改革日渐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

建筑学院集思广益,根据专业特点,逐个击破现代学徒制落地的障碍——单个企业容量有限,就成立由32家企业组成的联盟,每家企业安排两三个学生;要保证工学交替时间,就调整出3个小学期用于企业实践;建筑业上岗要求高,就把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时间提前;试卷分数考不出实际能力,就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学生考场搬到工地上。

看准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市场需求,建筑学院的教师还尝试将实际工程项目与学生技能实训相结合。青年教师邱鹏带领学生为南通华荣建设集团制作的南通港闸区第二人民医院建筑信息模型,在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中,与全国300多所院校的600多支队伍比拼,获得第5名的佳绩。教师科研团队的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三教融合,突出开放优势

如今,永达公司员工一年一度的技能比武,学校教师都担任评委,企业还组织员工到学校进行学历提升。“与南通开放大学的合作,既实现了学生学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又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还能助力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改造和企业文化提升,真正实现了校、企、生三方互动、共赢。”永达公司副总经理翟小峰说。

“现在,我们有三大功能——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这三项内容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这正是我们开放大学的优势。”校长张建锋说。

艺术传媒学院教师邱宏其告诉记者,他班上37名学生有30人继续修读开放教育的本科。这些学生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留在学校,而是还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单位还同意他们边工作边读书。

学习、工作、再根据工作需要继续学习,这正是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理想的汇合点。找准方向的南通开放大学进一步敞开大门,将资源辐射到更多需要教育阳光普照的人群。

南通是著名的长寿之乡,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居首。南通开放大学通过打造百所示范老年学习苑、千人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万名老年人乐学工程,着力构建老年人“十分钟学习圈”,解决老年人报名难、路程远、交通不便等问题。还尝试开设老年人本、专科学历教育,首批招生人数位列全省第一。

得知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需求,今年5月,南通开放大学阳光教育学院正式启动,与司法部门同构课程,组织法律专业教师授课,全面提升矫正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特殊人群再次违法犯罪。

看到孩子们放学后无处可去,南通开放大学协助社区开展“4点半学校”服务,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还与南通市多个街道合作,为社区提供订单式文化、经济、科技等课程。

与此同时,社区教育又成为在校生德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抓手,到社区教育的课堂上担任志愿者是每个在校生的必修课。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孙天资告诉记者,她每周都会去社区学院教老人用电脑。

资源盘活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社会有多大,开放大学就有多大。我们要办一所真正意义上‘有教无类’的大学。”刘启东坚定地说。虽然改革还有诸多不确定性,虽然有些学院的现代学徒制还带有“非典型”色彩,但是学校为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所做的努力实实在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果显而易见,驶向学习型社会的列车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