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周,我们围绕技术+教育视野下的现在与未来,高校内外慕课从兴起走向兴盛的现实路径环境塑造展开讨论,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得不承认,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支撑下全新的、开放的、大众化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的远程教育、在线教育逐渐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改变传统教育业态的重要力量,相对而言,更多固守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期,我们约请各方专家,共同探讨在线远程教育究竟为基础教育课堂带来了什么,又将会带来什么。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应用,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育、网络开放教育、MOOC等新模式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成为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典型体现。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度过了以基本条件建设和普及应用为主的早期发展阶段,进入以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为基础推进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向。
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在线远程教育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主要表现为“三大突破”和“五大进展”。
“三大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
“五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6.7%的学校接入互联网,92.3%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师生用户超1.1亿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逐步拓展,已经汇聚超过2亿中小学生学籍信息。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大部分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课堂逐步成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阵地。三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技术运用的深度、广度明显拓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受到关注。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高位均衡方面成效显著,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显现。五是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多,中国两次举办UNES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中国道路被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和参考。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线远程教育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武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有力支撑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普及了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为代表的“三个课堂”典型模式。“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缺师少教、开不出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例如安徽省通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表安排、统一教学进度”,实现全省教学点全覆盖和远程授课常态化。“名师课堂”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名校网络课堂”,已推动了优质资源在全国的快速共享,有效帮助了更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四川依托成都七中等学校,通过开展全日制远程直录播、植入式教学,辐射中西部地区9省1市,发挥了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随着“三个课堂”等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建立起“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可在更广范围内得以共享。
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充分彰显
如前所述,尽管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全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我国目前仍然有上万所中小学不能上网,大部分已联网学校也面临带宽不足的问题,网络的维护和升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行动仅仅解决了薄弱校、教学点开不齐课的问题,但尚不能确保“开好课”,难以保障优质数字资源的高效供给。虽然当前数字教育资源数量急剧增长,但供给主体普遍缺乏资源服务意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技术应用层次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大部分场景还处于较浅层面,对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单一,缺乏深层次模式创新,信息“化”程度还很不够,“新瓶”装“旧酒”的情况普遍存在,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充分彰显。
综合判断,尽管各项指标快速增长,但目前我国总体上还是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标准化教学和以教师、教材、教室为核心的讲授式课堂,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教育特征。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虽对提升教育品质起到一定作用,但我国教育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如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等——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面对巨大挑战,促进信息化支撑下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与重构是必由之路。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提出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流程再造、结构重组、生态重构,推动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全面提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远程教育的未来场景必将越来越智能化,呈现出跨空间、虚拟化、强交互等典型特征,未来教育将越来越体现出能力为重、能者为师的价值取向,未来的远程教育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推进远程教育的深化发展,持续引导课堂教学创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资源优化升级。从资源形态上看,应积极汇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多渠道优质资源,为个性化泛在学习提供支撑;从资源的利用水平上看,支持一站式,汇聚多元异构资源,提供多渠道资源统一注册管理服务,实现基于知识关联的海量资源检索以及安全过滤装备;从资源管理上看,创新资源供给与服务模式,提升资源应用绩效,统筹解决资源的汇聚、注册、分发、管理、版权保护等问题,形成从自动推送到内容过滤,从隐私保护到权利保护的绿色资源管理,真正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
二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首先,注重学生的创新、协作、批判、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数字公民。其次,一国的教育水平主要是由教师水平所决定的,教师必须能够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最后,新形势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的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全新挑战,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三是深化技术与教育融合。只有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才能达成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在新阶段,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化在提升教育教学方面的实际效果,强调体制机制整体协调、创新,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全面提速。
以远程教育为代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需要进一步巩固前期发展成果,树立全新发展理念,实现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生态重构。以资源优化升级为契机,以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为导向,以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实现“变轨超车”、创新发展。
内容来源:光明网
链接来源: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9-04/23/nw.D110000gmrb_20190423_1-14.htm
转发时间:201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