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哈尔滨开放大学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创业信息

中国创业教育报告

社会创业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实践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9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非常庆幸能来到温州。昨天晚上原定由我来发布的这样一个报告,整个报告的PPT是我们KAB研究所的副所长刘帆博士做的,我没有来得及看PPT。今天的报告,我们首先请刘帆老师代表KAB发布报告的主要内容,等他讲完了之后,我会就这个报告的一些问题再谈一点观点,下面有请刘帆博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李家华老师给予这个机会。今天发布报告的主题是《国家比较视野下的社会企业研究》,在这个主题之下,我们从学术的三个方面来做一个梳理,预期从中看到一些规律和看法:一是社会企业的概念;二是欧美作为市场经济先行的一些国家,同样的也是作为福利制度实行较完善的国家,它社会企业发展的情况和脉络;三是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社会企业的定义。社会企业这个定义,我们探讨理论上的定义不外乎就是综述问题、界定问题,为了把问题梳理的更为清楚,这是学术本身。所以,我们从欧洲、美国、中国以及从我们所理解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来探讨一下社会企业本质的内涵。

       欧洲有个委员会,现在谈英国不如欧洲,因为他们经济上早已完成统一,不过从经济的层面来讲,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所以探讨这么一个范围要比探讨一个国家更具有代表性。欧洲是有合作社的传统,也非营利组织发达的习惯。合作社有劳动者合作社,非营利组织有生产型的,也有创业型的,但是社会企业是一个边缘性的组织,也是一个交叉性的组织,所以他是偏向于劳动者的合作社以及生产性的非盈利组织综合体。欧洲社会企业联盟有一个执行操作层面上的定义,类似于从公司组织层面来界定社会企业的运作,保证它的目标实现,比如谈到了高度的自治,谈到了企业组织的合理架构是参与式的一种负责形式,谈到了利润的分配方式,有限的利润分配,甚至没有利润的分配,这是欧洲的。

       我们看一下美国这一边。英国作为一个代表,英国相对来讲在推行社会企业的时候,政府走在了前面,所以出台了很多规制和法规,英国政府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基本的服务社会的目标,不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而区别于商业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转用社会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英国有一个协会,叫英国社会企业联盟,它用一句简单的话,社会企业就是用商业的手段实现社会的目标。

       这边我们要强调,商业的手段从一个社会企业来讲,从创业起初阶段我们要强调商业的阶段,更主要强调创业的技能而不是工商管理技能,把创业的管理和工商管理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分界,这对于我们学术的研究和培训内容的探讨、设计是非常合理的。这方面我们张玉利教授非常的有研究。

       再看一下美国的定义。美国这个国家是公民社会很发达的国家,从两个角度,一是我们的社会企业能不能靠自身来赚取收入,另外是美国的企业家相对的话语权,或者美国主要是企业家支撑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是比较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国度,所以它强调社会创新形态。我们看一下几个专家的意见,强调两方面,赚取收入和企业家精神在社会企业当中的运用和发展。这是双重价值的创造。

       社会创业的两种力量。一是本身的创新理念,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式的解决方案,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可赚取收入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创新。创新学派是我们的斯蒂文森教授,有人把他称为“社会创业教育之父”,他提出的定义基本是和哈佛的学派是一样的,因为哈佛有一个教授曾经对创业下过一个定义,“不拘泥于当前的条件和资源来整合资源,创造产品或者服务,实现价值的增值”。他把这个定义移植到了社会企业的创业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使命,他强调服务使命的新机会,也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的创新,也强调我们要行动、学习,最后强调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有了这些基本的定义过后,国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一些定义,我这边不详述了,基本大同小异。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有一些定义之后,我这边列举了几位,比如清华大学王名教授的归纳,他认为社会企业是建于市场和公共部门之间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从现象和本质这两个角度要去探讨。我们业界有两类讨论,我们关注社会企业本身的组织形式,他说社会企业是公司,社会公司是非营利组织。这两种讨论都有代表性,其实在成立公司的时候,这两类都是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他们功能的本身。

       欧美的定义是讨论广义、狭义的社会企业,在学术研究或者实践过程中,在我们看来广义的东西有利于理清各自观点来综述各派意见,因为科学发展的一条路径之一,是把问题越做越细,另外一条路径是做一个大的政策。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定义本身,它的广义和狭义,这是它的本身的学术价值。另外,广义是大而全,从管理来讲难以精细化,狭义是讨论一个方面,可以在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它专业化的作用。因此,广义的定义在我们看来适合于社会层面、宏观层面,而狭义的定义从某个意义上适合于微观层面,我们选择定义的时候不能说我喜欢广义,我喜欢狭义,应该说各自有各自适用空间,我们所站的角度应该支持哪种事情。

       欧美社会企业出现的一个背景。工业革命开始主要是纯市场的一个经济,追求经济的一种假说,每个人对企业家来讲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首要的目标。在此目标下,我们再探讨员工福利的增长、社团利益的增长、就业的增加,这些所谓的,后面会探讨环境的改善。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在追求目标当中有一个次序的选择。借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效用有一个秩序的选择。但是这个过程走了一个极端,就会走到一个福利制度的国家,所以欧洲的福利制度比较完善,从摇篮到坟墓,这是庞大的财政,这样实行过后,从某个意义上违背了企业、市场所追求的效率,体现到了公平。如果从一种阶段纯市场走到非常注重福利,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两个在不同的时段我们可以选择。根据经济学的解释,两种东西都可以选择,也许都是我们的偏好,但放在同一个纬度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就是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完美的时候,常常会选择一种极端,不选择这种极端,你就只有一种办法,要进行体制的创新。

       欧洲是一个高度福利制的国家,市场不相信眼泪,造就了很多的弱势,市场相信效率、相信竞争、相信丛林规则、相信优胜劣汰,所以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同样的福利相信眼泪、相信公平。这样的一个极端的结果,最后大家会想,我们能不能综合市场、综合计划,因为市场有市场的作用地,福利也有福利作用地。这个历史过程本身,就是想探讨欧洲的社会企业本身,也就是说从两个极端向中间在靠近。

       二是美国企业的发展,1973年到1975年美国经济是独霸,1945年到1973年本身,这个过程客观讲美国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这时候70年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滞缓的。到80年代时候美国改变了政策,叫有效需求不足的政策,转向扶持中小企业的供给政策。这样的一个背景,为社会企业解决提供了一个空间,因为这个政策更多的是辅助中小企业,但是很多社会企业从原则上来讲是缺乏政府财政资金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民间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而80年代美国政府面临财政困境,所以要对中小企业这样的背景。另外,社会企业创建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以它的扶植政策对社会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美国。

       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有政治、经济,政治的因素有财政赤字新形势下的一个资源转换,经济的因素就是缺钱的问题,和我们把钱花出去了没有效率的问题。

       发展理念的变化。理念本身就某个意义上来讲有先知先觉者,但是它也是来自于实践,尤其是对社会科学来讲,有一个学者讲到三重因素: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是强调三个目标的协调统一。双重底线是强调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我们今天的企业也是追求经济目标为主,社会目标兼顾,环境目标是底线的发展原则。

       学生理念本身是培养人的这个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尊崇这种理念的相对的社会文化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另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任何一个组织要想服务于更多的组织,尤其是照顾金字塔底端的这部分人,因为他们最穷,他们是最需要照顾的,但是他们是有意愿得到照顾,可是没有能力享受到这种机制,要把他们照顾好,只有一种办法,有多大的财力,有多少人来关注这部分,所以这部分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社会企业本身要了解的。

       这是社会企业的纬度的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可以从路径来看,也可以从单一来看,从路径来看的时候可能会从流程再造的功能区发现,从要素来看的时候会发现社会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地方。我们看完这个图过后,我们再看一个它们的发展历程。我这边再强调一下,在此背景下,美国与英国发展社会企业有一些不同,英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美国资本是民间,所以第一代的社会企业家就是我们这些老师。

       但是,各位老师,我们想一想,我们可能研究比较在行,但是让我们真正去创办一个企业,会发现我们性格最大的短板就是老师喜欢稳定,老师喜欢在历史当中总结经验,喜欢稳定的一批人再去教导不喜欢稳定、喜欢改变世界,每个人都是改变的社会企业的人这种理念,我们认为从伦理上来讲有它自身的不足。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今天来做创业教育的各位老师来讲,我们有我们的作用,认识到我们作用的一个局限,同样要发挥我们的优势。

       第二代人类似于我国的暴发户,赚钱忽然不知道干什么,我们这边的暴发户进了监牢,或者是其他的财产被别人分配走了,有些变成遗产。美国的社会企业家不是这样,他们赚了钱以后有部分人做了慈善的事业。

       第三类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些社会企业家,这些社会企业家不是我们所崇尚的没有能力的,在市场竞争当中是没有效率的,他们常常是在市场竞争当中也非常有效率的一批人。这么大的事情,要整合这么多资源,要有这么多的理念改变,应该说他的禀赋是非常高的。

       我们想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欧美企业共同的特点,我们欧洲的以英国一个例子来讲述就可以了,详细的内容主要从法律、建制角度来做了一个归纳。

       欧美究竟有什么特点,和中国有什么样的对比价值。我们首先看一下它们共同特点是什么,欧洲社会企业。

       第一,社会指标的相同。企业趋向更多意义上存在一种创业的导向,二是社会募集导向,三是社会所有者拥有权。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整个方面的操作定义。共同特点:欧美的社会企业本身是服务于社会使命的一个理念,但是用商业的技能、创业的技能来解决筹的问题,实现效率,同时兼顾募集类的供给。

       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是社会企业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这是理论界要解决的,因为边界界定不清楚,常常引起理论的混乱。如果说理论家是思想家,套用卡恩斯的一句话,“思想家是这个社会最伟大的人,因为他们影响了一批政治家”。我们再看一下,哪些创始人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这种组织如何成长、扩张。这个是一个工商管理的问题,但是企业做到解决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三是保持最初的使命和意图,对谁负责,如何负责,以及拟定的路线发展。

       差异方面的特质是什么。欧洲社会的企业更强调社会性和生产性,但是欧洲更强调这一点,美国人的社会企业更强调企业家精神,是用企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要把福利市场化,我们少一点国有的福利机构,多一点民间草根的公益机构来注重效率。

       政府的抉择扮演工具也不一样,欧洲、美国政府相对积极而为,因为是受马克思思想的熏陶。社会企业家的优势也不同,欧洲偏向于社会活动家,美国偏向企业家。两者一个在统筹资源有优势,一个是在运作资源和配置资源有效率。

       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最早是一个公有制,最大的特点是在中国改革初期“一大二公”。我们今天的国有福利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有点类似90年代初80年代末的“一大二公”公有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很难下手做的改革,只有等到非营利组织成长到一定的阶段,然后对这种不盈利的国有企业进行抓大放小,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渐进式的增长。

       我们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应该有这样的套路,同样,看到国有福利机构可以去批评它,但是从现有政治体制讲,现有的福利机构的私有途径、公有途径来讲,很难在当期作一些一刀两断的决策。

       二是非盈利部门,就是我们草根性的组织,它们的生命力很强,但是只能合过来,所以它们发展壮大的问题很难办,因为这时候没有人锦上添花,没有风投,很难助长他们的成长,草根把钱赚回来没有问题,但是把钱赚回来持续成长是一个问题。

       三是市场部分。在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要从市场部门和非公益部门合作这个角度上来讲,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国内的发展。

       下面几个案例不提了,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概念,中国社会企业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也许不要出台这样的法律,因为纵观欧美,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曾经出过日《社会企业法》。二是中国的社会企业法律的组织形式其实跟欧美相差不大,只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操作层面上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宏观的层面差距不大,但是微观操作的层面差距是大的。

       我们看完了之后,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一是规范发展,中国社会企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推动政府职能的改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我们今天的和谐科学发展。

       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建立相应的法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政府宏观层面来讲,它出台任何一部法律要考虑时机是否到了没有。二是要考虑配套性,表明法律出台的效率是否能达到目标。三是考虑周延性,就是相关部门的沟通是否顺畅,相关部门利益的协调是否平等,这是出台政策要考虑的问题。

       关注社会企业不仅是政府的、民间的,还有企业部门,三家都在关注,包括学界,但是各自关注的领域不同,有人说要发挥长板,这是针对要素关注,有人说要发挥短板,在流程再造当中的某一部分影响会导致整个社会企业发展的延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运用管理学最基本的一些短板和长板的原理,运用在各自部门在做自己擅长事情时候,发挥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时候,我们要使用自己的擅长。比如学术界要使用研究或教学的擅长,培训创业意识;对于政策界来讲,是管大事,宏观层面的,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做社会的运动;同样,企业要发挥我们花小钱、办大事、讲成本,更讲受益的办事。这是各自优势的领域。然后我们在这个层面上再进行合作,有前有后,这时候会发现短板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联系到这个点的时候,我们谈政策的时候,归纳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在流程再造过程当中,我们要强调某一部分先行,因为它影响到了整个效率。

       这是我表达的几方面内容,谢谢大家!

       李家华:我想把报告最核心的东西做一个简单的归纳,这是我们为什么在KAB的年会上提出一个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我们用一句话来讲,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中国的创业教育能够再提升一个台阶,我们所希望的是,中国的创业最终能够实现让经济人道德起来,让道德人经济起来。所以,出现了一个双价值的判断。

       给大家加深一个印象,我们大家做一个互动,我给大家一个成语填字的问题,第一个成语叫“在商言商”,说明了我们创业教育讲的是“商”,但是第二个成语叫“无商不奸”。这个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只有文化和历史人引起对商人的判断,我们教育去做一个商人,那就会有一个好人和坏人的判断,如果教的学生是无商不奸的就会成为坏人,在商言商的人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的价值和核心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讲一个商业活动,现在世界上面对最大的威胁就是地球的毁灭,这跟资源的滥用有很大关系,谁在最大限度的使用和浪费资源,在攫取资源,就是商人,商业活动,所以商业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的背景下,会不会体现我们商人就是坏人?现在中国商品市场上有很大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物价虚高的问题、中间流通关键的推波助澜等等,这些问题就会变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社会问题现在究竟是什么,由此我再提出一个问题。

       第一,中国现在的社会问题,最本质的原因是由社会的转型造成的,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接下来还会出现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城市化叫“浅层次城市化”。去年年底国家发布了一个统计数据,中国第一次工业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但是中国还面临很多的城市化进程,而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是以物为特征,是物的城市化。你到宁波、温州一看,高楼大厦,我很多年以前来过温州,现在变化很大,楼高了,马路宽了,城市漂亮了,这些都是农民工建的,但是农民工不住这个房子,不在这开小车。所以,中国在面临的深层次化核心,就是转变为人的城市化。

       而人的城市化的两个核心的判断点,一是这个人。一个现代人,或者都市人进入他的生存能力,能够获取职业。获取职业有两种方式,一是被人聘用,二是别人不聘用我,或者说自我聘用,叫做创业。所以他能不能借助这种能力的变化成为城市人,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的生存的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面临巨大的问题,人的城市化。

       但是,中国在城市化中出现的矛盾:一是就业问题,二是贫富悬殊。中国现在面对矛盾凸显的时期,这个矛盾谁造成的,大家会讲是政府。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大家会感到政府这个问题很难,难到总理都很难。解决社会问题只依靠政府不行,叫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不要靠市场,现在市场混乱、失灵,谁来解决?我们突然发现政府和市场是同时存在的,我的看法,唯一的路径只有靠创新和创业,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的出现,来帮助政府、帮助市场解决社会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商人的价值会出现。

       商人的价值我们转化一下,我们讲一个案例。本来我今天应该在牛津大学参加“社会论坛”日,这是世界上最大一个社会论坛,我很荣幸进入这个圈,我参加完这个论坛,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从来认为我们讲的社会企业是针对弱势群体,残疾人、小孩、妇女等等,参加完这个会议我就发现,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在座的都是弱势群体,你能保证你喝的水是干净的吗?你吃的食品的安全吗?你用的东西是没有毒害的吗?再说阳光、空气。换个角度,你也是弱势群体,你无能为力,依靠个人是无法改变这种东西的。所以,现代讲的社会创业和社会企业已经不是我们讲的NGO。我的看法,它是一个广义的,以社会目标为导向,但是通过一个商业模式的运作,使它持续、有序的发展,从而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的这样一种活动。

       在这个背景下,食品不安全怎么办?我有一个朋友,做房地产挣了钱,他就跑到北京郊区一下拿到2600亩地,不花一分钱,就是社会创业的模式。郊区的农民都各自种点菜,挣点利润,粮食收入很低。他说因为现在食品不安全,蔬菜的价格很贵,你们能不能把地拿出来,我来教你们经营,成立了合作社,大家就以土地入股进来,让他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建起了一个大棚,从北京农业大学聘请了研究生、本科生。结果他生产的非常好,而且可以实现远程控制,食品出来以后直供中关村的写字楼,是直销的。当地的农民土地入股可以分股,同时为他们每个人提供一份工作,就在种地的地里面。

       我们一般讲“创造式商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自己事业成功了,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帮助了农民致富,作为一个企业家,为我们的白领提供了安全可靠、低廉的食品。社会企业是需要我们大家来思考一种创业的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我希望我们KAB在全国的这样一个曾经领先的时候,我们今天聚集在一个学术的平台上,在一个思想的平台上,在一个实践的平台上,我们继续去领先,这个领先就要求解决核心的瓶颈问题,就是社会创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怎么实现。我想有两点要提高:

       第一,在现代的高校的KAB创业教育中,教材里面我们已经加进了社会创业的章节。

       第二,要找到核心点。分为几方面:一是要提高我们指导学生创业的层次,设定社会目标作为创业的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培养他的社会意识,这是以观察社会问题为前提的,中国这个社会问题凸现的时候,这个商机就有了。二是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就可以体验、发现、经历。三是社会能力的提升。四是社会贡献的形成。我们的创业教育就变成了一个更广阔的天空。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创业并不像想象那么难》,作者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有一点坚持,就可以,但是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信心。如何去实现,我想今天借这个平台呼吁,中国的创业教育和中国的创业事业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创业的社会价值,这是社会创业在国家建设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具有的巨大能量和作用。

       第二,呼吁我们的企业更多的把一些知识投向对社会的项目和教育的支持。

       第三,呼吁我们学校要尽量扩展我们的社会创业的教育的内容。再一点,我们有这个创业者,我们的青年人,一定要尽可能思考社会创业的目标作为你创业目标的引领。

       最后,创业难不难,其实不是很难,但是它需要文化,创业究竟好不好,能不能创业,最终是取决于我们的创业文化的建设,这种氛围能不能形成,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我们创业的本质也是在创业文化的氛围中,我们呼吁建立一个社会创业、商业创业都共同繁荣的社会文化。

       来自剑桥大学的一个思考,一个年轻人,他带着一个崇拜的心情见到很多名人,但是当他成功后,他突然发现这些成功者一点都不神秘,最后他想到一个题目,《成功并不像想象那么难》,后来他的导师让他写成论文,最后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回国以后找那个人,这个人就是韩国的总统。这个教授写到,他和韩国总统是同学,他说你的韩国的学生发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比你作为一个总统发布若干的政策还管用,你应该好好宣传他论文的观点和思想。这位韩国总统采纳了这个意见,由此激发了韩国的一代青年在事业上的成功,包括这个青年成为韩国第三大企业的CEO。

       我们学生社会创业难不难,其实不是很难。我用一个中国的案例告诉你们,我在苏伯尔认识了一个中国学生,他自己用30万块钱租了一块地,因为他发现很多年轻人想创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繁华的地方价格太高,偏僻的地方没人去,结果他租下了一个地方,免费提供给我们青年创业人在那里面去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会提供一个电脑和办公桌,由此他们开始创业,最后他起了一个名称叫“新单位”(音译)。现在已经非常成功,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现在良性循环,已经打响了全国、打响了世界。

       预祝我们KAB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唤醒社会上的意识,促进社会创业的发展,谢谢大家!